Coming Soon最新博格

「運動份子」系列是由Coming Soon自2005年製作,藉影片到不同單位播放分享,希望以社區電影(Community Film)形式分享,與觀影者直接交流對社會運動及拍攝紀錄片的想法。2009年11月中,我們建立了新博格,歡迎瀏覽:http://comingsoonhk.wordpress.com/

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

社運推介 -- 六四活動

昨晚在「自由文化音樂節」遇上朋友。
我們都說「很快又一年,又到六四」。
炎熱的工廠大廈,忽爾有雪花飄落。
像年終我們互道寒暄,時間卻真實地逝去。
又像我們快要過節般,過了聖誕迎接新春。

四月「天后誕」五月「端午節」六月「六四節」
林默娘是漁民和所有航海者的守護神;
屈原悲憤楚王聽信奸臣讒言,為宣示自己的政治理想,遂自沉汨羅;
有名無名的學生、工人、市民,為著今人後人活得更好,不惜以身反抗,發出吶喊要求廢除貪污陳腐,有的身殉、有的被監禁、有的被嚴控,有的...

在這些具特殊意義的日子,除了迫逼我們要趕緊工作,不容躲懶外;
年復年,除了年年悼念、除了不要忘記外,
學生運動、支援運動、民主運動......頭一轉,是家裡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。
六四與許多社會抗爭一樣,說到底都是把一個又一個的"家"的撕裂,這個家既是個人又是共同擁有的:六四、居留權、反世貿、利東街、灣仔街市......還有正在搶救的菜園村。

「行動是我們的、聲音是我們的、拆毀不是我們的、破壞不是我們的... 海是我們的、愛是我們的」(《風很大》歌詞)

轉引朋友丸的六四活動:
5月31日
7pm【我們的六四】街頭音樂會@旺角西洋菜南街

6月3日
5pm 黃懷琰行為藝術@旺角西洋菜南街42號三樓
5:30pm 行為藝術由旺角遊擊至尖沙咀
8pm 異議聲音&六四二十週年詩歌音樂會@文化中心自由戰士腳下

6月4日
6pm 六四二十週年攝影展opening&行為藝術@JCCAC
8pm 維園燭光晚會

6月6日
3pm「詩是血的吶喊」六四詩歌朗誦會@西洋菜南街

6月7日
3pm 「書堆裡私悼六四燃燒詩」六四詩歌朗誦會@Kubrick

社運推介 -- 被禁掉的一代:八九六四與世代交替

被禁掉的一代:八九六四與世代交替

日期:2009.6.1
時間:晚上七時半
地點:獨立媒體(香港)會址,灣仔軒尼斯道365號富德樓9樓
查詢:21470788╱inmediahk@gmail.com

講者:
葉蔭聰(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)
梁文道(文化評論人)

評論:羅永生(嶺南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)

簡介:八九民運二十周年,讓多年前的爭議繼續在香港這個小城發酵。維護官方版本的集團及人士,努力抹走或改寫歴史,創造各種「新理論」或「新說法」為當年的國家暴力找尋理由;而當年一些目睹或親歴這場民主運動的人,亦視自己為捍衛歴史,而如何把越來越久遠的歴史事件及其意義,承傳給新世代,成為他們或我們必需而可欲的任務。但在不少人眼中,不管是香港或中國大陸的新世代年青人,總予人「務實」、冷感、保守、缺乏歴史感的印象,這讓承傳變得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有朋友重新出版《人民不會忘記》,有人翻箱倒篋找回昔日的剪報及新聞錄影帶,有人刊登報紙廣告,支聯會則多年前已開展青年工作,... ...我們選擇從世代交替的角度,跟大家一起來思考。

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

放映後感:《革命‧女》在社民連

昨晚下著滂沱大雨,首次背著DVD機等器材去放映。風雨中,忽爾有種在鬧市中登山遠遊的感覺。在社民連的藍白帆布帳篷下預備放映器材。我們在小雨滴之間置放了大電視機,把線駁上,調好音量後,就是耐心等待觀眾的出現。這夜是放映《革命‧女》最新版本,影片由47分鐘增長至56分鐘。經過兩個月以來的映後討論會,導演反覆思量,又與監製商議,決定補拍寶瑩談堅持革命,以及她的女兒伏櫪和戰友唐婉清對她的感想。

7時30分江瓊珠致電交代在路上趕來,也順道問有無觀眾,當時只有一位男生,心想這樣的天氣,可能人數不多吧。不論人多人少,我們也珍惜與觀眾放映傾談的機會。7時50分,我繼續跟寶瑩和婉清閒聊,零星地出現結伴來的,已有10位,算是很理想,要準時開始放映呢,但職員范小姐說仍有人在途中,最後竟有23人出席電影分享會!這是首映以外,最多人出席的團體專場。身為放映員,很開雀躍呢!事後得知發動出席只靠手機短訊,這樣就來了20多位。社民連的訊息通報,也是主要靠短訊和facebook。所以,回來後立即開啟了facebook,希望有助日後活動消息的傳達。

幾位觀眾表示當初是因為名片《革命‧女》而來,還說這名片改得好。但看後反而覺得與心目中的「革命」有所距離。有人認為「革命」是拋頭顱、灑熱血,就像六四運動;也有人說影片呈現抗爭衝擊的畫面,但沒有任何解說,似乎有所欠缺。這些提問與解答我已在這兩個月重覆聽過多次。聽得多就自以為懂得明白,結果卻不。

回家整理行裝、點算善款和洗澡後,已是凌晨兩時多。跟江瓊珠臨別時,她再三叮囑我要看《大志未竟》的「第三次革命」,那就會明白
這部影片為何叫《革命‧女》。這部書我已期待已久,市面上買不到 此書,公共圖書館有兩本,但也被人借去(這也是好,有人在讀)。

但遲鈍的我仍需時間消化內文,把吳仲賢認為必須實幹的第三次革命與《革命‧女》命題扣上關連,然後再跟江瓊珠印証自己的理解是否準確。但,半夜讀來,重覆多遍,厚重的眼皮下漸有淚水,因為看到:

「我們並不以為,全世界的人民會在一夜之間覺醒,把一切不合理的,一切壓迫人的制度都完全毀滅。我們相信:革命是由小而大,由狹而廣的歷史必然現象。所以,每一個人,都可作為革命的先驅,而每一處地方,也可作為革命的先據點。

既然我們大家都無可奈可地活在香港,香港便足以成為起點。人們以為香港單薄,不可作為,都是單從槍桿子的戰爭觀點,而忽略了革命的真義。而且,從整個革命的過程來看:其中小失敗是很難避免的,但這些小失敗、小挫折,卻建立他日的大成功。

然而,在香港我們可以幹甚麼呢?我們都軟弱。的確,我們都軟弱,但惟其因為今日我們軟弱,我們才要堅強起來,惟其因為今日我們軟弱,我們才有鍛鍊我們堅強的機會。...... 我相信:獻身理想的意義並不在成功與否,而在本身。」(節錄《大志未竟》p.178-179)

吳仲賢在這篇重點提出「第三次革命」。那不是單從強權轉移、人事更替而去幹,而是提出從「反文化」入手。當面對千瘡百孔的陳腐文化時,即要由生活細節到文學藝術,從小而大的在抗衡。這些行動本身就是使更多人覺悟,脫離知覺的蒙蔽。他認為當反文化深入民心時,便是行動解放的時刻,但他強調這不是「知識份子的智力遊戲」,而是行動的依據,而是行動的部份」。我們也是在做這樣的行動嗎?我想是的。

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

馬泰拍攝之旅 (三) – 與書有緣(上)

我們都喜歡在旅行中逛書店和圖書館。
因為與有書緣吧,儘管這不是書店之旅,而是拍攝行程,我們亦能在吉隆坡的三個晚上,到了三間書店。還與一位新書友留下連絡;在清邁也到了舊城區的二手書店和大學圖書館,發現了不少好書。人生歷程不同,我們對書種的感應也不一樣。江瓊珠喜歡繪本,所以才找阿高繪畫《組織這麼說》場刊,同遊目睹她對繪本喜愛的程度。每逢進入書店,她率先走向童話繪本的書堆尋寶。給她發現可愛的本子,她表現雀躍非常,由心底發出欣賞的笑容特別燦爛。

旅程前夕,我在圖書館找馬來西亞的旅遊書和文學書,始發覺香港少有關於馬來亞的書籍,即使是旅遊指南也是很少,遊記和地誌之類更不用說。到過灣仔馬來西亞駐港觀光局,也只有tour package的資料供索取,但詳細資料則欠奉。幸而,江瓊珠著我先看《季候風相會的土地上:馬來亞人民歷史》和《馬來亞左翼運動史》兩本書。前者是關於馬來亞的歷史漫畫書,後者是關於馬來亞共產黨的歷史書。有機會閱讀,我求之不得。此外,在網上也找到關於馬來亞文學和書店的資料,希望在餘暇時能到此一遊。去一個地方,看當地的著作和書店圖書館是最吸引我的。

紀伊國屋書屋Kinokuniya Book (吉隆坡)
位於地標雙子塔的KLCC商場內。雙子塔是由馬來西亞的國營石油公司Petronas興建的。但它壟斷全國燃油供應,曾於06年初,大幅調高燃油價格,影響許多人的生計。

座落這個大型的商場的紀伊國屋書屋,佔有兩層倘大的面積。是日本的海外分店。
下層大門直入,如同一般大型連鎮店風格,明亮整齊,分門別類。四眼張望,英美語書籍佔大比例,分類頗精細;其次是馬來文和華文書籍,按類陳列,台灣譯本較多。還有少不得是日文書刊,數量不少,多是生活家居叢書。上層以設計美術書刊為主,並設有咖啡室。

我在中文部看本地的文學書籍,網上所知馬來西亞的華文創作也很活躍。江瓊珠知我有此意,就推介黎紫書的作品,她的《山瘟》和《無朽不成書》也想看,但記得香港圖書館可以借閱。另外,《再苦也要去旅行》、《再窮也要去旅行》,作者黃愛琳以輕鬆筆意寫旅程經歷,清新翰輕盈的小品。










Backstreet Bookstore (清邁)
這是由一位愛爾蘭先生開設的書店,在清邁舊城區的一條街道中間位置,與對面旁邊的幾間二手書店相形成趣。因為各家店面都開揚,是不用經門口出入,這也合適炎熱的清邁,讓空氣流通吧。但Backstreet的不同在於,內有哲古華拉、昂山素姬的海報照片掛著,說是老闆喜愛的;另書種亦比隔壁書店更多,二手書味更濃。在店內拍照時,遇上一對美國夫婦Bob & Kim,他們已在清邁生活了九年,經常來這書店看書。他們說清邁最好的書店就在此。

江瓊珠再推介《煉金術士》The Alchemist和作者Paulo Coelho保羅‧科爾賀。他出生於巴西,「曾就讀於法學院,寫過流行歌,並受極權者迫害入獄;1980年一趟西班牙公路之旅,終於讓他悟得此生的職志,從而開始寫作。」(誠品好讀58期)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,這位被譽為當代影響世界的巴西作家,竟未曾有聽聞,更沒有閱讀其作品。

清邁大學圖書館(泰北)
步入校園區,一條大馬路直望遠方,摩托車、貨車和單車飛馳疾過。陽光直灑大道,照耀著中央圓庭的泰國幸福代表 – 大象、中象、小象。不同設計款式的象們朝向各方,甚至堆積成小山丘,彷彿在祝福師生眾生。我喜歡這樣的堆放。有些校園學院會放著雕塑一二件,例如城大的四不像、演藝的朱銘「太極」系列,都是出自名家手筆。但今趟見到大中小象,沒有出處但明顥是有人用心安放於此,如此集體創作,而且是一種對象共同擁有的情感與想像,這種感覺倒是不錯。

用一遍大綠林來形容清邁大學亦是。這裡的建築物不高,有些更是泰國的特色建築,很美麗和平靜,建築樓彷彿在林中生長。灰白色的圖書館門外,江瓊珠決定不內進,因為她覺得不會有怎樣的驚喜,她倒想去看學生會。所以我用了30分鐘入內快速一覽。四層的圖書館,經過保安員入門,就有一個小佛壇,供人酌水潔淨身心,當真有學生虔敬靜心才進入館內。
頂層是Northern Thai Information Center,正在展覽泰文古籍,更展出一部Remington牌子的打字機。三樓分為Thai Books & Foreign Books,其中看到很多關於泰國和東南亞的森林農業書籍。二樓是期刊報紙和影印室。地下有新書展覽,最有趣是有兩本書籍,一本關於日本繪本書藝,另一本是由未來社出版的《現化農村…》,由塚本哲人編著。這圖書館更有一個特點,就是不時會見到泰王室的照片和專屬書櫃。
勿洞和平村(泰南)
同是書櫃,泰北清邁大學收藏的是皇室的書典;泰南勿洞和平村內小店收藏的是馬來西亞共產黨(馬共)史料回憶錄。除了今次拍攝對象張先生的「策略資訊研究中心」外,還會為馬共出版的是「21世紀出版社」。為何用「還會」?因為在馬來西亞,沒有學術研究自由。據知,如要探討評論關於馬共的資料,最可行是由國外學者做研究,然後發報於網上,再以網頁轉載方式發表文章,這樣繞大圈子,又不能自主做相關研究,所以馬共歷史近年被扭曲甚至消失。21世紀出版了很多黨員的回憶錄、訪談錄、小說。

Borders Bookstore (吉隆坡)
江瓊珠說,馬來西亞人像70年代的香港,經濟文化制度剛起步,人要從書本中汲取知識經驗,所以連美國大型連鎖書店Borders,也設分部在吉隆坡,而且還佔了大型商場時代廣場的三個樓層。我較喜歡個性化的小書店,對全球跨國書店沒有好感,但聽了這分析後,不由不去見識。到達商場後我們左問右找,為何只有一層?我們不信邪,行來行去,真的,就只剩一層,通往的上、下兩層已變成服裝店、影碟店、電腦店。我們推測是金融海嘯的衝擊,令書店縮水變得一層。

一層就一層吧,也找到些不錯的英文書,例如: “Hungry City – How Food Shapes Our City” Carolyn Steel、 “The Body Project” Jacobs Brumberg (301.431 BRU)、 “Who Cooked the Last Supper?” (396.9 MIL) Rusalind Miles,但我沒有買,因為銀根短缺,也希望搏一搏在香港的圖書館找到,後兩本果真有呢,括號內的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編號。

大將書行Mentor Bookstore (吉隆坡)
由張先生引路,他去的是了解書籍銷售情況,如果情勢不錯,還可以順道收錢。這書店於99年創辦,志為開拓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事業。今年以「紙上風雲 讀領風騷」為題,舉辦大將出版社十周年慶 -- 10年書展、精選訂書、各類藝文活動。書店的書種雖不算多,但著重書寫本土、小說文學,而且書單比紀伊國屋和Borders親切許多。也許,還有是因為店員李小姐的關係。

話說我要找何乃健的《水稻與農業生態》,這書收錄了他在《農牧世界》撰寫的文章,以分析天災蟲害及人類行為對水稻造成的影響和防治措施等。今天香港的稻田甚少,但認同實踐有機自然農作的朋友也想必會種稻田,所以很想看此書,可是已售罄。本想也算吧,但李小姐四出幫忙查看,又積極想辦法幫忙解決。雖然問題仍是未能處理,但很開心認識了這位新朋友,因為她也是會去旅行看書店和圖書館。當我問她會否來港遊玩時,她說年底可能會去澳門,因為上次錯過了參觀路環圖書館。所以,我和江瓊珠在5月初到澳門拍攝時,特意到這圖書館一看,但也因假日未能內進,但單憑外表就確實迷人。她又知道阿麥書房、邊度有書等獨立書店。最後,就連江瓊珠也要留下聯絡給對方,歡迎她來港時找我們一起遊書館看書店。

08年末季的大將季刊,主題是「認識馬來西亞必讀的書」,列出推薦書目。前言的結語頗有玄外之音:「讀完這些書,我們就可以大聲說:國家,我了解你,我愛你;而你,了解我嗎?愛我嗎?」這令我想起讀書看戲聽歌,做什麼都好,是主動被動也好,也因要了解和相愛,對人如此,對國度亦然。

可能,因為這次馬泰拍攝的主角是一間出版社、一位出版人,所以我們與書的緣份早已埋下了,不論是刻意還是偶然。但有時,也會是事後才發現珍寶。這篇是位當地人速描馬來亞書店,簡介一些舊書店、獨立書店和大型書店,分析更具體,感覺也較細緻。希望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。
期待下次有緣細再看馬來亞的書之風景:http://blog.yam.com/ernestein/article/5788953

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

五四前夕的運動份子 (下)

意外,有時也會是好事。我和江瓊珠本著寓工作於娛樂的心情,安排放映翌日去行山。婦進會員,也是我的好友Ceci,竟在忙碌中特意來書店支持,更相約一起吃早餐和行山。真的很好,來澳生活數年的Ceci,頂多到澳門郊外吃美食,卻極少郊遊,今次我們同步行腳。由黑沙灣出發,沿海岸線踏足龍爪角的大石塊,向路環和氹仔走去。

途上,不論在岸邊石壁還是馬路小屋,我們都交流對紀錄片的拍攝和放映。Ceci剛完成一部以印尼女工在澳門生活的紀錄片《女移工》。澳門的郊遊樂,也令她想起曾與印尼工友在黑沙灣燒烤和做訪問;她也曾在路環與大陸灣仔中間的淺灘拍日落。我的直覺是Ceci在澳門工作和生活較快樂,可能是生活沒那麼急趕,又有較多空間做事,亦可繼續與香港保持連絡。拍片的這幾年,Ceci 發覺拍攝對體力的要求甚高,同時又發現身體衰退不少。假如拍紀錄片是職志,但又未有足夠條件去實踐,例如健康體魄、經濟基礎和機動位置,那就要設法準備。

午餐時談及好的技術員不易找,大家甚有同感。江瓊珠常說如果有一
位年青人,能準時出現和帶齊所需物品,那已經是難得,還未提到要
細心謹慎、專注熱誠等等特質。但為何指出的是年青人呢?因為她們常與年青人合作。我今年仍是2字頭,在她們眼中仍算是年青,我覺得高危一族的致命傷根源是過於自我中心,令辦事時容易分心或不能認真看待。

道別時,我們相定籌備年底放映活動,希望到時能連繫到澳門院校、文化單位作放映,分享我們關注的社會運動議題。所以,各位俠女,大家要快些恢復元氣及壯強身體,我們年底再「過大海」做放映。也希望可與這些認真看片的澳門朋友相聚。

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

忙裡偷閒

這陣子,我們忙得不錯。導演戲言,比上班還要忙碌。前兩天「過大海」放映「運動份子」系列及同場加映《姊姊妹妹和紫藤》;昨午導演應邀到理大專上學院觀看同學的影像功課。不過,我們總會留下時間一起邊忙邊偷閒。

五四前夕的運動份子 (中)

馬拉松放映,觀眾遲到早走是常事。所以,我們最留意會是哪一位看到最後。上次在ACO放映,有一位中年先生,由頭到尾看完四部影片;今次,也有一位年青男子看完「運動份子」系列三部曲。他們的共同點是不用飲水和休息,連身體郁動都較少。但不同的是這位年青澳門朋友很主動分享他的想法,甚至他在放映前因不知道托落茨基是什麼而上網搜尋,看片時就知道寶瑩為何與革馬盟、長毛有關連。我做《革命‧女》放映員搞宣傳,也是膽戰心驚,因為根底不足,而且愈接觸得多,愈發現不懂的實在太多,也是不斷在網絡和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。

映後討論的七位觀眾都是年青人,就紀錄片的敘事和導演風格有很多提問。有觀眾表示這三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與電視看到的不一樣,最明顯的是沒有旁白指引或帶領觀眾如何看待片中人物。所以,到底導演有否擔心觀眾不能進入影片呢?導演坦言也曾有這些顧慮,但也指出紀錄片不只有一種,也真的有要求,就是要觀眾專注地看,才有機會進入影片中。我明白那些觀眾的「閱讀障礙」,因為有時自己也會受到主觀經驗或感覺影響,不易進入影片,最後看到的可能只是自己的設想。原來類似的問題,彩鳳說也在每年舉辦的「香港社運電影節」中經常出現,所以現構思在今年10月舉行時,會提出一個對觀眾期望的說明,好讓來看片的與拍片的互相有承擔。

觀眾亦有說《革命‧女》的一些社會事件不是切身接觸,較難代入。但江小姐說有時看到別人的紀錄片會有靈感,希望看到別人的生活令自己的有多些生活的希望與想像。彩鳳亦回應說紀錄片的格式有多種,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公式化的拍攝手法,但愈多人做片就可以有新嘗試。她提及《巴黎公社》,這部英國六小時的半紀實半戲劇片,以場景設定重演當年巴黎公社,是一種參與式的拍攝手法。觀眾也回應曾看《踢爆馬勒當拿》,利用一首歌,通過球星的生活講導演自己的政治理念。 大家互相刺激、互相發掘、互相支持,是我們到處放映的好玩之處。

晚上同場加映的《姊姊妹妹和紫藤》,一來是也由江瓊珠執導該片,二來是這片另一種拍攝手法探討社會議題和行動,不論是紫藤作為一個組織,還是裡裡外外的許多位參與者,都在同一陣線上,就是要爭取對性工作者的權益和消除歧視。今晚有十多位朋友來觀看和討論,較多追問性工作者現時的處境,以及就敏感題材的處理、製作過程的分享。感謝每位在邊度有書坐下來跑馬拉松的觀眾朋友,以及用心辦書店策劃活動的店長j。



「從五四到六四」是邊度有書每年舉辦的書展活動,今年我們以「香港社會運動紀錄片」系列參與其中。雖然討論焦點並沒有刻意把五四、六四與運動份子扣連在一起,但正如五四運動的廣義是由思想解放達致個人解放。找到一篇胡適的《再談五四運動》文章,他提出當年所講的「健全的個人主義」,是要發揮個人的才能和造成獨立思想的人格,這令我想到紀錄片工作者或觀眾,其實要的是能秉持真正的獨特個性和人格。胡適引用杜威先生的話:「假的個人主義就是為我主義(Egoism),他的性質是只顧自己的利益,不管群衆的利益。真的個人主義,就是個性主義(Individuality),它包含兩種特性:一是獨立思想,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,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,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。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,不怕權威,不怕監禁殺身,只認得真理,不認得個人的利害。」

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

五四前夕的運動份子 (上)

意外,無論如何做足準備都是會發生。早上10時15分,港澳碼頭三樓。

寶瑩的右眼於早幾小時睜不開,一貫準時赴約的她,人是到了,但結果由坐船變送船。但她從沒想過不搭船同往,還買一瓶眼藥水解困。但右眼有如被針刺般痛,江瓊珠想到這可能關乎視網膜脫落,著她立即看醫生。這回寶瑩也顯得擔憂,緊急聯絡「百科全書」唐婉清幫忙找醫生,後來才知道那隻是她沒有患近視的「好眼」。本已出門前往碼頭的芝君,卻見頭暈和悶嘔,也許是昨夜錯吃食物,她判斷身體狀況後,也就當機立斷決定不出發,以免要大家反過來照顧自己而耽誤行程。她們二人不能同行去放映,當然是可惜,但從她們面對身體不適的反應,也是以大局為先作抉擇,以及應變迅速,也是一次學習的機遇。於是,江瓊珠、彩鳳和我三人自由行。

已很久沒跟彩鳳坐下來傾談,但一來就是在船上。她依然全情投入於社會行動裡。現時居留權小學(居小)有兩名同學,全靠義務老師的幫助,已有一個充實的上課時間表,就連江小姐想約他們打羽毛球,也不易預約時間。可惜,義務老師大都正式非常忙碌,而部份導師未能如期上課的情況頗多。這兩位同學就在等候時奮發打電腦遊戲。但問題是其打機並非他們喜歡做的事,他們一個喜歡打籃球和羽毛球;一個鍾情做勞作和跳舞。彩鳳最近找到一位新老師教跳舞,小孩歡喜得很。

今年是爭取居留權事件十週年,彩鳳說除了當年Viki的《萬語千言》等一系列影片外(詳見:http://www.hkedcity.net/article/culture_movie/030925-008/),後來再沒有一部關於居留權的獨立紀錄片。她本想以居小學生為題,但出鏡可能會妨礙學生,他們亦不想上鏡,所以想到由居小同學製作公仔模型說故事,但重點仍是那一句,要有人陪同這班小孩。陪伴是一起經歷。彩鳳還會每星期到皇后碼頭與菲律賓姐姐見面,有時也替她們拍下紀錄片,即使不一定能播放,但她也希望為她們做多點事情。今晚她不留下來,也是為了明天與菲律賓朋友見面。

和彩鳳去放映,她總是帶備8樓自治或相關議題的出版物,不論是去屆社運電影節的、Anti-WTO的CD,還是扎鐵工詩集等,彩鳳就是這樣主動地與新朋友結識連絡。有彩鳳同行,真的很開心,也鞭策自己要更細心。